作者:沈佳慧Monica Shen 繪者:Kevin Chiang(小K) 出版社:凱信企管 出版日期: 語言:繁體中文 ISBN:9789867468543 裝訂:平裝 看了簡介,覺得很不錯,其實坊間類似的書籍很多,看了總不禁心生羨慕:西方小孩真幸福,擁有快樂又豐富的童年。 書中一段更讓我心有戚戚: 記得小時候常常被媽媽罵「浪費時間」,其實「浪費時間」在看課外書、「浪費時間」在與朋友相聚並製造共同回憶、「浪費時間」在博物館、「浪費時間」聽音樂、「浪費時間」打球……都是在體驗人生的一部分,這樣,真的是浪費嗎? 記得爸媽不曾買過課外讀物,到了國中,巧遇書商在校園擺攤,用零用錢買的幾本書,到現在我還印象深刻: 亞森羅蘋全集 公主的願望(幾則童話故事) 少女百科 無聊時捧著這些書看,媽媽總是拋下一句:看這個浪費時間。當時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浪費時間,但我永遠忘不了:看亞森羅蘋時,那懸疑的情節往往讓我渾身顫慄到必需闔上書本喘口氣;看公主的願望時,幻想自己就是書中的主角,心情隨之擺動;少女百科則解答心中些許的疑惑。 大學以後就變成買書狂,也不一定看,覺得不錯就想買,真不知是不是缺書症候群。 本書重點 ◆有自由時間的孩子,才能夠主宰自己的人生 ◆不管是不是第一名,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◆贏在起跑點不是贏 ◆玩,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功課
內文連載 ※不管是不是第一名,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 小K在德國的時候,就已經可以說出我們常吃、只有歐洲出產、連我也不太知道的蔬菜名稱,甚至,只要給他清單,他就可以上超市幫我買菜,比老公買的還正確!這就是生活。不管書唸得好不好,是不是第一名,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,這便是生活教育重要的地方。 春天來臨,冬天的積雪融化了,好不容易可以不用再踏著厚厚的積雪走路上學,我與兒子間的對話,似乎也因為天氣的轉暖,隨著「春天」起來。 「哇~春天來了耶,你聽,小鳥已經在樹上叫了。」陪小K上學的途中,我隨口對小K這麼說。 「冬天也有鳥叫啊,但是春天的鳥叫得比較大聲。」小K邊走邊回答著。 「?……」我一頭霧水,問道:「春天的鳥叫得比較大聲?你是怎麼知道的?」 「老師說的啊。」小K煞有其事的開始解釋:「因為春天來了,鳥要叫大聲一點,告訴大家春天來了。」 哈哈,沒想到,德國的生活教育教得這麼仔細。在四季如春的台灣長大,我真的不知道春天的鳥兒與冬天的鳥兒有什麼差別,如此說來,連叫聲都有差別呀? 歐洲因為四季變化明顯,因此每一個季節都有每一個季節的樂趣。秋天找葉子、認識樹木;春天找尋鳥類、認識鳥類;冬天出去看雪、玩雪;夏天在學校裡沖涼、玩水……。 再想想,住在四季如春的福爾摩沙,我們究竟認識了多少鳥類?我們的孩子,是不是總在努力背誦著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,卻通常對身邊的生活與環境一無所知? 德國小學教的不只是識字、不只是知識,相反的,他們認為最重要的,是得教會孩子怎麼「生活」。 ※幼稚園學童,也懂得分辨植物是否有害 也許你會問,生活有什麼好教的?其實生活學問可大了。 小學畢業之前,會簡單的烹飪嗎?知道四季成熟的果實是什麼嗎?知道哪些野生的果實是不能吃的嗎?知道哪些是所居住的城市或地方特有且珍貴的鳥類嗎?即使唸到了大學畢業,大多數的台灣學生對這些問題還是不怎麼清楚。 在德國,這些就是老師在小學的課堂上、生活上所教授的「課程」。孩子從課程中學習食物是怎樣來的、要如何珍惜食物;四季變換要如何穿衣;所居住的房子是用什麼素材建築的、古代的房子和現代的房子有什麼不同;不論騎車或走路都要遵守交通規則……。這些不就是所謂的生活課程嗎?而正是從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課程中,孩子也同時學習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、有趣的歷史、文化、自然……等知識。 在德國小學的教學課程中,有一門課叫做「Sachunterricht」(生活常識課程),在這一堂課程中,老師用既有趣又富生活化的方式,引導孩子學習社會、自然等等的學習項目。不但學知識,德文的單字也同時在累積。 例如有一回,老師請孩子帶用麥子做成的食品到學校來。在德國,麵包是主食之一,許多麵包是用麥製成的,老師會告訴孩子麥子長什麼樣子、麥子的生長情形、吃麥子做成的食物有什麼好處。更有趣的是,這一門課還告訴你所有家畜的懷孕期究竟有多長;一隻小乳牛從乳牛媽媽懷孕到分娩,需要幾週;小雞幾週會孵化……等,這些我們從小到大從來都不知道的問題。開了這一扇有趣的知識之門後,對這些生物有興趣的孩子,就會試著去找更多的書來閱讀,以獲得有關的知識。 這樣的生活教育,不只在小學,其實幼稚園老師就開始啟蒙,讓孩子們認識環境、學會保護自己、也尊重並保護自己所居住的環境。有一次因為出門辦事,我正巧經過小K就讀的幼稚園,看到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出來「放風」,到附近的公園玩耍,老師帶著孩子們,就像是大家一起散步,邊走邊一一介紹路邊的植物和風光。偶爾有一隻小刺蝟,從他們面前搖搖晃晃而過,老師還會讓大家停下來觀察,並且讓小刺蝟先過呢!經過一株植物時,老師在一棵果子長得像蔓越莓的小樹前,停了下來,告訴大家:「這種果子是不能吃的。」並仔細的告訴孩子怎樣分辨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類似植物。 你說,才幼稚園的孩子,會懂這些嗎?其實,有時候我們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,和老師這樣的生活教育方式。我發現,大部分的德國孩子,在潛移默化中,真的都認識這些在居住環境附近的植物,並且能分辨它們是否有害呢! 所以德國小學的老師,除了是孩子們的知識傳授者,也是生活上的啟蒙導師。 ※德國小學,給台灣媽媽上了一課 還記得有一年秋天,老師要孩子們帶秋天的果實到學校,所以那個週末,我們幾乎都在森林裡撿栗子。有趣的是,撿了一大堆的栗子,我還興致勃勃的把它們拿來試試看,想做成糖炒栗子呢!結果小K卻告訴我:「這種栗子不能吃啦!」讓我空歡喜一場。原來,栗子還有分能吃、和不能吃的呀? 有時小K還會告訴我,要如何對待野生的小動物。 例如有次看到一隻彷彿是被曬死在路旁的小刺蝟,小K就跟我說:「秋天的時候如果妳在路上遇到一隻Iger(刺蝟),妳可以先用水果和樹葉餵牠,然後把牠放在有食物的樹叢或樹洞裡,這樣牠才可以過冬,不然在冬天裡沒東西吃,牠是會餓死的喔!」我才知道,原來這種小刺蝟是吃葉子和掉落的果實呀! 小K還說:「媽媽,冬天來臨的時候,一定要在我們家花園的樹上放一個小房子,裡面放一些鳥食。」 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?」 「因為老師告訴我們,冬天裡有一些小鳥找不到食物,會餓死,所以我們要幫牠們準備一些食物。」 原來如此。難怪在冬天來臨前,德國超市裡會放著一堆一堆的鳥食販售給客人,原來是要幫助小鳥兒們渡過嚴寒的冬天呀!我唸到大學畢業,這種小學的常識,卻知道得很少。德國小學也幫台灣來的媽媽我,上了一課呀! ※兒子比老公還要會認菜 瑞士教育權威學家皮亞傑(Jean Piaget)說:「人從玩樂中學習思考與探索。」 相較於德國這樣的生活教育,我開始回想著,從小到大,我就只會吃蔬菜,連蔬菜長什麼樣子,也是到結婚之後,因為經常烹飪、到市場買菜,才漸漸了解的。但是兒子在德國的時候,就已經可以說出我們常吃、只有歐洲出產、連我也不太知道的蔬菜名稱,甚至,只要給他清單,他就可以上超市幫我買菜,比老公買的還正確! 這就是生活。不管書唸得好不好,成績是不是第一名,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,這便是生活教育重要的地方。 所以在歐洲的孩子,男生也需要學煮飯。歐洲生活費頗高,天天外食不是大多數人負擔得起的,因此人人會烹飪,是件重要的事。雖然如今歐洲超市裡已有許多現成食物提供給消費者,但是學烹飪這件事還是相當被鼓勵的。在一般小學裡,從二年級開始,就有課後的烹飪課,供孩子選修參與。小K二年級時就參加了烹飪課,在草莓盛產的春天裡,烹飪老師教他們做草莓奶昔、草莓果醬;秋天果子成熟時,教他們做杏桃蛋糕,也教他們如何煮出好喝又健康的茶。不但學習烹飪,孩子們還學會選擇當季的食材,既有趣又富有知識性。 在台灣,多半的孩子知識豐富,但生活常識卻顯不足。 除了知識之外,生活教育也是很重要的。本末倒置的教學方式,並不值得鼓勵。如果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既能體驗生活週遭的事物,又可以有知識上的獲得,這樣不是很好嗎? 小K媽的悄悄話: 教育家杜威所說的「生活即教育」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,而我發現,在德國教育中,生活即教育,被真正的落實。 ※擁有一個空白的暑假 「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、訓練、課外活動的孩子嗎?……如果讓他們到那些美麗恬靜的地方度幾天假,他們將會不知所措。……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,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,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。他們無法放鬆自己,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,該如何輕鬆度日。……」 在德國放假的日子裡,我喜歡坐在落地窗前,看著社區裡的孩子玩耍,他們經常成群結隊,從這家玩到那家,再從那家玩到更遠的那一家,或者,總有幾個孩子,默默的坐在地上發呆或畫畫,感覺很舒服自在。我常想,為什麼我們東方的孩子,無法玩得如此自在?而且總是不斷穿梭在一個接著一個的活動或學習課程裡? 其實,夏令營、冬令營的收穫,有時候沒一個暑假待在家裡花園的豐富呀! 懂得安排時間的孩子,永遠不無聊 住在我們家斜對面的揚,比小K小兩歲,是附近鄰居中,與小K年紀接近、也比較玩得來的男孩,總是在放假的時間或放學的午後,來按我們家的門鈴。 「Monica妳好,」揚總是很有禮貌的問我:「今天小K有空嗎?我可不可以來你們家跟他玩呢?」 「當然好呀,不過你得先告訴你的媽媽你在我們家,否則等一下她會找不到到你喔。」這是德國的「紀律」,孩子必須自動告知父母親自己的去處。 「好。」然後就看見他咚咚咚的跑回家,三分鐘後,抱了一堆玩具就來了。 我經常偷偷觀察小K和揚玩耍的情形。 有時候他們不一定會玩相同的玩具,大多數的時間是交換玩具,而且不衝突的玩著,一邊玩一邊聊天,有意見相左了,就大聲吵一吵,過一下又恢復和平。 有時候,兩個調皮的小男生,在我們家或他們家花園裡,神秘地抓著一大堆蚱蜢、昆蟲觀察、討論,接著跑去找爸爸們問東問西,儼然自己弄了間自然教室般的了不起。或者,搬了一大堆實驗用的玩具,把院子裡的花草染成到處是奇怪的顏色,接著還會一起開心的跑來告訴我,他們做了一個多麼偉大的實驗、樹葉怎樣可以染成藍色……等等的「實驗結果」。 讓我覺得很神奇的一點是:德國小孩總是知道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。 有時在社區裡,相約騎單車,可以玩上一個上午;溜直排輪,可以溜一個下午;一個人、一顆足球,可以消磨許多時光;有時候在自家花園的小沙坑,專心的挖一個下午的沙;大一些的孩子,有時會捧著故事書,在花園的草地上閱讀起來;夏天裡放一盆家庭式游泳池、一隻大陽傘,就可以泡一下午……。擁有許多「空白」的時光,對德國孩子來說是一種常態,因為就算不放假也有很多「空白」,父母不安排他們上補習班,也不會因為怕輸在起跑點而安排他們學很多的才藝,因此,從小就必須學會安排自己的空白時間。 這種現象常讓我在台灣的友人們大呼羨慕而且不可思議,有些則認為這些小孩真浪費時間,我自己則認為這是一種環境的影響和大人給孩子的空間。 以長長的一生來說,可以無所事事又快樂的時光,也應該僅有童年而已吧!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,你會希望有一個怎樣的童年時光?會希望自己在永遠無法停下來的學習環境下度過童年嗎?在德國很多父母親是博士,但卻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將來也是博士,反而讓他們更自然、更自由的發展,有些還送孩子進森林小學。在台灣、在中國,卻有許多自己不是博士的家長,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博士,或者唸更多的書,將來才能出人頭地。 我很深刻的記得有一個大陸北京來的朋友跟我說過:「外國的孩子,有童年沒成年。」這是很明顯的東西方觀念差異。德國人認為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,父母親只能協助他們找到方向,沒有權力勉強孩子。他們認為只有讓孩子從小擁有自由的空間,孩子才懂得如何為自己做決定,這樣的孩子,也才能夠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。 ※先學會獨處,才能夠思考 學會獨處才能思考,很多德國人都如此認為。 我想也是因為善於留白,所以德國才出現了那麼多哲學家,在德國的海德堡還有一條哲學家小徑呢!因為有空白,才能思考更多的未來和方向。當然在德國也有腦袋空空啥都不想的孩子,但是也因為他們腦袋什麼都不想,所以做事時格外專注,有時為了完成一件小小的作品,小小年紀的孩子,可以幾個小時都在做同一件事。在學校的遊戲室裡,總是堆滿各式的益智遊戲、成堆的樂高和積木、還有魁儡偶戲(Puppen)……,讓孩子在課後的時間,不在外面活動的日子裡,做些動動腦筋的事。 老公德國公司裡的老闆亞歷山大,在一次聚會中,聽到我們說台灣的孩子經常要唸書或補習到很晚才回家,直呼不可思議:「花那麼長的時間,這樣真的可以全部讀得進去嗎?有辦法一直專心在書本上嗎?在德國絕對不會發生這種事。」 亞歷山大的質疑的確值得讓人省思。 我們從小就是這樣唸過來的,但是那麼長的時間坐在補習班裡、書桌前,真正吸收並融入腦中的知識,我相信和唸書時間不長的德國孩子比起來,應該相去不遠。如果是這樣,為什麼我們要讓腦袋死記那麼多東西,而不願意花多一些時間用來思考呢?德國人很務實的認為,書要唸進腦袋去,需要有時間思考,思考過的知識進入腦中,才算真的是自己的。人的腦力有限,過度使用,並不見得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。東方的日本、韓國也都是如此。我們有位瑞士律師朋友到日本作客時,看到他日本女友的弟弟,為了考上醫學院,每天唸書唸到晚上一、兩點,直呼:「你們亞洲人真是瘋狂,這樣書真的唸得好嗎?我從小沒有這樣唸,不到三十歲,現在也當上了合格的律師呀!」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過慣了,一旦停下來,很多人不知該做什麼,連孩子也是如此。 英國知名暢銷書作家理察.田普勒(Richard Templar)就曾在其書中寫到: 「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、訓練、課外活動的孩子嗎?……如果讓他們到那些美麗恬靜的地方,例如:山際、海濱、鄉野間渡幾天假,他們將會不知所措。…… 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,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,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。他們無法放鬆自己,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,該如何輕鬆度日。……」 忙碌的社會型態,讓孩子也變得十分忙碌:安親班、英文課、才藝課……填滿了下課以後的生活重心。一旦停下來,許多孩子反而會慌了手腳,直呼無聊,不知該做什麼。其實一些適度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孩子有所收穫,但也需要有一些孩子可以安排的「自我時間」,空白,有時也可以讓孩子獲益良多。 前幾年有人提倡「慢活」,這是個好的想法,但是從小就沒有習慣享受偶爾空白的生命,如何慢得下來呢? 在德國,我看到的是:每個孩子感覺起來都「無聊至極」,但是他們卻可以認真、而且無所目的的,去完成一件在我們大人眼中完全無意義,但他們卻感到很重要的事。例如,在社區的馬路上,獨自一人把整條社區道路,用粉筆畫成七彩顏色,完成後還簽上名字,告訴你今天這是誰的「大作」!真是有意思。 這些孩子並不是沒有兄弟姊妹可以共同玩耍,只是他們經常可以獨自完成一些事,不需要「永遠」有人陪伴。無聊了,到社區其他小朋友或同學家串門子,是很平常的事。若找不到玩伴,溜直排輪、打羽毛球、踢足球、盪鞦韆,都可以打發一整個暑假的午後時光。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,在我們舊家附近的一個少年,風、雨、雪無阻的,每天會固定在同一時間出來盪鞦韆。你看,是不是「無聊至極」呢?但也許他正在思考著某些他認為重要的事吧!這是他每天固定的「獨處時間」。 我經常想,孩子有伴很重要,但是學會獨處的能力,更是將來競爭力的一環。 因為在獨處過程中,孩子可以學習思考,可以心無旁騖的做一件事,也可以練習不害怕。沒有辦法獨處的孩子,容易恐慌。在學校也是一樣,在學校裡有各式各樣的益智遊戲,孩子可以自己玩積木,也可以和同學一起玩益智遊戲,天氣好的時候,就在室外跑跑跳跳。一般德國小學的玩樂設施不多,但是孩子卻可以玩出很多新花樣。 ※任何一個人生體驗,都不是浪費 記得小時候常常被媽媽罵「浪費時間」,其實「浪費時間」在看課外書、「浪費時間」在與朋友相聚並製造共同回憶、「浪費時間」在博物館、「浪費時間」聽音樂、「浪費時間」打球……都是在體驗人生的一部分,這樣,真的是浪費嗎? 有了在德國居住多年的經驗,我們家的小K回台灣後依然很閒,閒得每天寫完作業就看小說。從來沒受過正統中文教育和英文教育的小K,回台灣之後英文、中文竟然都進步神速,完全拜「無聊」之賜。所以有時候寒暑假根本不需要安排滿滿的行程,偶爾讓孩子不為什麼的玩耍,很多創意,都是從無聊和無意中的想法開始的,不要總是擔心孩子趕不上別人,而讓孩子在不斷填鴨的現實中漸漸失去天馬行空的創造力。我相信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。 小K媽的悄悄話: 孩子的「空白時間」是自由的,讓他們學會自己安排想做的事,生活中就不再只有電玩、電視和唸書,而可以想出更多可以做的事。 創意,就從「空白」開始。 (以上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)
「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訓練、課外活動孩子嗎?……如果讓他們到美麗恬靜的地方度幾天假,他們將會不知所措。……他們不知該如何享受自我,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,他們無法放鬆自己,因為從來沒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。……」
擁有許多「空白」的時光,對德國孩子來說是一種常態,就算不放假也有很多「空白」,父母不安排他們上補習班,也不會因為怕輸在起跑點而安排他們學很多才藝,因此,從小就必須學會安排自己的空白時間。只有讓孩子從小擁有自由的空間,孩子才懂得如何為自己做決定,這樣的孩子,也才能夠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。
住在四季如春的福爾摩沙,我們究竟認識了多少鳥類?我們的孩子,是不是總在努力背誦著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,卻通常對身邊的生活與環境一無所知?「小K在德國的時候,就已經可以說出我們常吃、只有歐洲出產、連我也不太知道的蔬菜名稱,甚至,只要給他清單,他就可以上超市幫我買菜,比老公買的還正確!」這就是生活。不管書唸得好不好,是不是第一名,每個人都需要生活能力,這便是生活教育重要的地方。
大多數的德國家長和老師認為,紮好基礎才是將來致勝的關鍵,眼前的優秀,不一定代表將來也優秀。務實的德國人,認為基礎比什麼都重要,沒有穩固的地基,再美麗的房子也有可能坍塌。所以,「留級重讀」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。在德國人的觀念裡,留級就表示對於這一年的課程不夠熟悉,所以再讀一年,把基礎打穩一點,對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是一件好事。
「某一週的主題是『中古世紀』,每天都進行關於中古歐洲的各種活動,孩子參與其中,把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搬進學校課堂裡,老師還教大家用廢棄的硬紙板,做成打仗時所穿的騎士服,並自己為它噴漆、上色,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……。」德國的小學課程看起來內容豐富,且不強求孩子死記硬背,更尊重每個孩子學習的速度。教學設計有趣又不失教育性,因此大多數孩子都能快樂成長,不會因為課業問題需要額外補習,「玩」就是他們的主修,而從中學習更多。